有时候,一张老照片甩你脸上,你得缓半天。
不是因为它模糊,恰恰相反,是它太清晰了,清晰到你甚至能闻到照片里那股子变了味儿的空气。
就说这张吧,一名日军军官,骑着匹高头大马,正儿八经地从一座石桥上走过。
那派头,那架势,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家大名出巡。
身后跟着一溜扛枪的士兵,整个画面透着一股子不容置喙的傲慢。
这地方,是1939年的湖北天门皂市,一座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镇,刚刚沦陷不久。
而这座倒了霉的万寿桥,本是乡里一位寡妇集资所建的善举,此刻却成了侵略者耀武扬威的红毯。
你说这事儿,找谁说理去?
你以为这就是故事的全部了?
那可太小看这帮人了。
镜头一转,画风突变。
俩光屁股小孩,笑嘻嘻地骑在水牛背上,背后是江南水乡的标配——小桥流水人家。
嘿,这画面,放今天不得是个百万点赞的“治愈系”短视频?
恬静、安逸,充满了东方田园牧歌的诗意。
可别忘了,按下快门的,还是那群刚刚在桥上耀武扬威的日本兵。
这俩画面放一块儿看,是不是有点精神分裂?
上一秒还是铁蹄铮铮,下一秒就岁月静好了。
这操作,说白了,就是一套精心策划的“精神马杀鸡”。
日本人给这套组合拳起了个特文艺的名字,叫“皂市四景”。
他们想用这些照片告诉全世界:我们不是来侵略的,我们是来建设“王道乐土”的。
你看,孩子们笑得多开心,乡村多宁静。
这滤镜开的,比现在的美颜APP狠多了。
皂市,这地方在历史上可不是个小透明。
传说里,黄帝都来这儿建过城,自古就是咽喉要道。
可就是这么个地方,1938年鬼子打过来的时候,守城的五六百号国军兄弟,居然一枪没放,直接“战略转移”了。
留下一堆没用上的防御工事和满城百姓,任人宰割。
这历史的细节,有时候真让人气得肝疼。
所以,当日本兵的镜头对准那些孩子的时候,他们脸上才会露出那种毫无防备的、甚至有点讨好的笑容。
在他们的世界里,可能还没有“国仇家恨”这么宏大的词汇,只有一颗糖,一句夸奖,就能换来一个最纯粹的笑脸。
而这纯粹,恰恰成了侵略者宣传机器上最锋利、也最无耻的刀片。
有个日本兵抱着个中国小孩,小孩怀里还抱着狗,那画面,简直“友爱”得让人想吐。
当然,狐狸尾巴总有藏不住的时候。
他们不光拍“风景”,也拍自己。
在一栋看起来就是大户人家的精美老宅前,几个日本兵大大咧咧地合影。
房子上插着膏药旗,门口还按着日本习俗,摆上了庆祝新年的“门松”。
这帮强盗,已经把抢来的地方当自己家了,甚至开始嫌弃主人留下的家具不好用,自己动手“装修”了。
他们在院子里拉起球网打排球,在屋里听着当时还算稀罕物的留声机。
那感觉,就好像一群地痞闯进别墅,然后开始讨论晚饭是吃牛排还是喝拉菲。
最让我觉得不寒而栗的,是一张日本军官的照片。
照片标注“山川大人”,看样子是手下拍的马屁之作。
他站在一扇雕花极其繁复的窗前,那窗户的美,沉淀着上百年的时光和匠心。
而他,一个外来者,一个毁灭者,却心安理得地站在这里,将这份美当成了自己的背景板。
他们似乎对这种“反差感”有着病态的迷恋。
另一张照片里,两个鬼子兵勾肩搭背地坐在一堆断壁残垣上,笑得没心没肺。
身后是他们亲手制造的废墟。
这种行为,你很难用正常的逻辑去理解。
或许在他们眼里,毁灭本身就是一种战功,一种值得炫耀和纪念的“美景”。
他们不是在记录,他们是在炫耀自己的罪行。
在所有这些精心摆布的画面里,只有一个人的眼神,或许流露出了一丝真实。
那是一个戴着“良民”袖标的男人,手里牵着一头黄牛。
他站在高大的城门楼下,微微低着头,看不清全部的表情。
那块刺眼的布,像一个耻辱的烙印,把他钉在了亡国奴的柱子上。
不知道在他和摄影师对视的那一秒,心里翻涌过多少我们无法想象的情绪。
是恐惧?
是麻木?
还是藏在最深处的一点点不甘?
这些被日本人称为“皂市四景”的照片,如今看来,更像是“皂市四罪”。
它们是战争的谎言,是精心包装的毒药。
它们试图抹去枪炮声、哭喊声和流血,只留下一个虚假的、宁静的假象。
对了,在他们那堆“作品”的最后,有一张照片,拍的是城外一个圆形的“地磨”,一头老牛拴在旁边,另一头正拉着碾子转圈。
日本人大概觉得这玩意儿很新奇,很有东方韵味。
有没有天门的老乡知道,这究竟是干嘛用的?
也许,当我们弄明白了这个“地磨”的用途时,也能更深地理解,在那段被镜头扭曲的岁月里,这片土地和它的人民,究竟在默默碾磨着怎样的苦难与希望。
股票配资最简单方法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