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至12日,2025第十届中国山东(青岛)国际康养产业博览会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作为中国北方地区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康养产业盛会之一,备受行业关注。展会透漏出哪些信号?对市民生活又有哪些影响?
智能化成主流“养老黑科技”重构养老体验
步入会展中心展馆,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扑面而来,“养老黑科技”成为全场焦点。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人技术等前沿科技深度融入康养服务,推动养老产业从“老有所养”迈向“老有智享”。
记者在展区内看到,各展团带来了先进的适老化产品、智能康复辅具,让观众近距离体验全球康养科技前沿。海尔智慧康养展示的步入式浴缸采用低门槛设计,搭配无线报警系统,可及时响应意外情况;添康科技等企业的智慧康养整体解决方案中,智能洗地机、适老化智能马桶等家居产品备受青睐。
更令人瞩目的是新一代康复辅助科技:可穿戴外骨骼机器人、智能导航无人驾驶轮椅为行动不便群体提供自主出行可能;智能防摔马甲、心电衣等柔性设备实时监测生命体征,家用医疗设备则让慢性病管理更精准;全场景适老化样板间整合智能家居与紧急呼叫系统,直观勾勒出未来智慧养老的生活图景。科技创新正以“有温度的方式”,为老年人带来更具品质的生活体验。
适老化产品从“能用”到“好用”颜值与功能双升级
展会现场,适老化产品的“颜值革命”与功能创新成为亮眼风景线。一款常见的圆形抓握扶手被创新设计为扁形,工作人员现场演示:“老年人抓握力较弱,扁形设计能增大接触面和摩擦力,握感更稳;材质选用冬季不冰手的树脂,还借鉴日本养老经验加入抗菌工艺,减少细菌滋生。”
康养产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各地从业者“取经”。淄博市各区县养老从业人员组团学习,其中桓台养老服务协会的50人团队尤为醒目。“这是我连续第四年参会,今年最直观的感受是科技赋能银发经济有了实质性突破。”协会会员企业代表耿侃感慨,“过去养老是‘被动照顾’,现在是‘主动享受生活’——展品早已跳出‘防滑扶手、助行器’等基础款,智能餐桌、语音控制洗澡机、穿戴式监测设备、陪伴型机器人(能陪老人下棋)、一键呼叫与上门响应联动系统等,让科技像‘隐形的家人’一样为老人提供帮助。”
在耿侃看来,本届展会传递出清晰信号:“老龄化不是挑战,而是社会向‘更包容、更有温度’发展的契机。当每个年龄段都被认真对待,‘老’只是人生的新阶段,而非终点。”
参观者在交流过程中也指出了部分适老化产品的短板。同款换鞋凳,有的生产商预留了拐杖放置位,有的却没有。多位从业者坦言,部分产品“不实用”,根源在于设计人员缺乏一线养老服务实践经验,对老人真实需求把握不足。对此,业内人士提醒,家属选购适老化产品时应多与专业人员沟通,家庭适老化改造前需做专业评估,才能确保产品适配需求。
聚焦高质量发展政策指引与行业共识绘就产业新蓝图
展会期间,“2025国际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论坛”等系列活动同步举办。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齐聚,围绕“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银发消费新业态”等核心议题深入研讨。
其中,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会长吴玉韶的分享引发强烈共鸣。他以提出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八个坚持”:坚持政府职能定位、坚持家庭养老地位、坚持社会治理思维、坚持连锁化集群化、坚持发展专业服务、坚持科技创新支撑、坚持精准协调适配和坚持人才第一要务。
吴玉韶强调应重构老龄化认知——将老年人从“负担”转化为“资源”,以促进老年人全面发展为目标,推动“老有所为”与“老有所养”深度融合。“养老院不应只讲‘养’、不讲‘为’,让老年人参与其中才是科学之道。”吴玉韶说。
针对适老化改造的痛点,吴玉韶指出:“老年人并非不需要适老化改造,而是不清楚自身需求与改造的关联。”为此,他提出“无评估不精准,无评估不服务”的理念,强调专业评估对精准服务的核心作用。
论坛中,行业现状也被重点关注:当前房产物业进入过剩阶段,养老行业却面临全方位人才紧缺的状况,公共营养师、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养老院院长及高级管理人员等岗位缺口显著,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
“当前养老服务行业面临的核心困境在于社会认同度不足和职业吸引力欠缺,这直接导致了‘培养多、留存少’的行业痛点。”淄博市养老服务协会会长巩守棣指出,下一步,养老服务协会将加强养老行业文化建设,倡导设立“养老护理员节”,通过技能竞赛、风采展示等活动增强从业者的职业认同;每年举行养老护理员表彰,建立常态化表彰机制;同时,推动服务标准化建设,以优质服务赢得社会尊重。
股票配资最简单方法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