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书单
读一本书 懂一段史
学堂君:如果你曾站在历史课本前,试图触摸那个被称作“觉醒年代”的炽热与纷乱,却总觉得文字单薄、影像模糊,那么李礼老师的这本《觉醒的年代:1919年前后的中国》,或许会为你推开一扇门——门后是一幅用多元声音织就的、带着呼吸的历史长卷。这本书现在已断版,除了普通版,还有极少量的藏书票亲签版,值得入手。
《觉醒的年代:1919年前后的中国》
李礼 著
豆瓣评分:7.9
山西人民出版社
李礼老师这本书,并不满足于复述“五四运动”的符号意义,而是将镜头推向1919年前后更广阔的社会图景:
当新文化如潮水般冲击旧堤岸,知识分子在启蒙理想与现实政治的夹缝中挣扎;当“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口号响彻街头,乡绅在宗法礼教崩塌时紧攥族谱;当青年学生振臂高呼,普通百姓却在军阀混战的动荡中为一口饭辗转求生。
主编李礼邀集陈平原、马勇、沈艾娣等十余位学者,以访谈、随笔、书评等多元文体,将大时代碾过个体生命的痕迹一一复原。比如沈艾娣笔下的山西乡绅刘大鹏,他固守耕读传家的旧梦,却在日记里透露出对“新学”的惶惑;张泉钩沉的“孔教会”史料,则揭示了被主流叙事遮蔽的文化保守力量如何参与历史塑造。这些边缘视角,让“觉醒”不再是单声部的赞歌,而成为多声部的争鸣。
更珍贵的是书中对“五四阐释史”的思辨。陈平原提出“晚清与五四两代人合力”的创见,打破线性革命史观;李雪涛则带我们跳出国界,审视日本学者丸山松幸如何将五四的“挫败感”映射到战后日本的精神重建中。这些讨论直指一个核心命题:“觉醒”从不是完成时——每一代人都在重读1919,因为它始终是现代中国的精神磨刀石。
翻开这本书,你会遇见在北大讲堂高呼“兼容并包”的蔡元培,也会撞见上海弄堂里纠结“放足还是缠足”的纺织女工;你会为鲁迅笔下“吃人”的礼教震撼,也会因辜鸿铭用英文捍卫“中国人的精神”而深思。当历史细节如此饱满地铺陈眼前,1919年便不再是一个凝固的年份,而成为照见今日社会转型、文化焦虑甚至国际关系的一面镜子——比如书中对“全球史视野下的五四”的剖析,或许会让你对当下中西碰撞产生新的领悟。
若你厌倦了非黑即白的史观,渴望在宏大叙事中触摸有温度的人性,这本书将以272页的厚度,赠你一场思想的酣畅淋漓。它不提供标准答案,却让你在众声喧哗中,听见自己与一个时代的共鸣。
点击下方,藏书票亲签版,让1919年的星火,点燃你对此刻中国的理解。
---------- 完----------
秦汉史、唐宋史、明清史等,点下方查阅
股票配资最简单方法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